Login
首页 > 热门文章 > 高中相关

高中语文新教材怎么学?我们选择改造校园

2023-03-23 11:18:38

今年秋季,北京、上海、山东等6省市新高一的老师同学们已经在使用全新的高中统编《语文》教材了。

相比于传统的讲述灌输,新教材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通过活动去学,在学习过程中充满探索与创造

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第五单元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完全打破了以往的教学模式,想必很多同学学起来非常困惑。

为了学好语文(让语文学得更有意思),济宁北大培文实验学校(济宁市实验中学)营造社的60位高一学生,用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式,进行了一次不一样的探索:

历时两天半,结合高中语文新教材,同学们高密度完成了测绘、访谈、讨论、设计图纸、方案模型制作植物认知与落叶艺术、6场讲座……只待下一个长假的“搬砖”建造。

家乡,主要是指我们居住的城乡社区(《语文》必修·上册 P71)。社区,是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民政部,2000年)。社会学家费孝通认为,社区可大可小,一个学校,一个村子,一个城市......以至可以是团结在一个地球上的整个人类(《费孝通全集》,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年,P228 )。教育家杜威认为,学校是社区的基本雏形, 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杜威《人的问题》,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P48)。

校园是我们每天生活学习的地方,参与家乡文化建设,我们选择首先从了解和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开始。

三点一线的高中生活,让我们无暇顾及身边的校园,对很多事物都“视而不见”。于是,我们开始了对校园的考察,首先从离我们最近的楼下中庭入手。

校园物候观测与乡土植物认知

在老师们的带领下,同学们分为七组,对校园的植物展开调查,跨出了校园物候观测的第一步,很多同学感叹从来没有意识到学校里植物这么丰富多样。

老师还向同学们推荐了《中国常见植物野外识别手册·山东册》,并鼓励同学们开展持续的校园物候观测,绘制校园的植物地图。

测绘与雨水计算

分组分地块测量,按比例绘制测绘平面图。

认识植物,标出植物的位置和树种,用身体感知估算树冠的大小。

计算汇水区、雨水收集体积、蒸发量等,为雨水的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观察与记录

记录不同时间段学生在中庭的活动路径、活动方式。发现柳絮、鱼对水质的破坏、水深危险等问题。

访谈与矛盾

由于在学校不能使用手机等通信设备,我们采用了直接访谈的方法,分成结构性访谈和非结构性访谈两大组(《语文》必修·上册 P76,王思斌《社会学教程》),分别访谈各年级学生、老师、学校管理者、老教师、校友等。在较短的时间内一共对53位受访者进行了深度访谈。

追溯教学楼中庭的历史,通过访谈了解到这块场地经历了农田—操场—教学楼中庭—孔子像的发展过程。并了解了中庭设计“一山一水一圣人”的文化内涵。

访谈中发现中庭存在的各类问题。

不同类型的使用人群存在着较大的矛盾,很多老教师认为中庭景观是很多校友的共同回忆,目前已经很好了,不需要再改造,但很多年轻老师和大多数同学都觉得中庭景观效果差、假山和水池的文化寓意牵强,孔子雕像颜色“红配绿”很丑、水池又脏又臭、缺少能坐下来休息的地方等。

对一手的访谈材料深入挖掘,归纳分析,制作调查报告表(《语文》必修·上册 P73-74)。

由于中庭是校友们的共同记忆,同学们认为这个场地不能进行大的改造,在经过了激烈的思想斗争与讨论过后,尝试更换改造场地

不断试错

使用测绘、观察、访谈的方法重新对校园另一处靠近日晷处空旷的场地进行调查,同学们发现这里更不能进行改动。

主要问题有:地下管网复杂,施工改造存在很大安全隐患;靠近取水井,容易产生污染;地块为待拆迁区域;专项经费不能更改场地等等。

同学们决定迎难而上,继续对中庭进行改造设计。

看看哪些方面需要改进,有哪些改进的可能,具备了哪些条件。所提建议应当从校园的实际出发,具有可操作性,也应征求各方的意见(《语文》必修·上册 P74)。

我们迎来了一个更加注重精细品质和独特体验的时代(《语文》必修·上册,李斌《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P51)。在设计模型的推敲与制作中,同学们以工匠精神要求自己,从自身在中庭的体验出发,进行改造设计。

设计与讨论

水质净化组正在制作模型

设计分为若干小组,在保留大部分现状条件的基础上进行微改造,分别解决水池容易溺水的安全隐患问题、水质差的问题、座椅坐凳问题、标识系统问题等(展示了部分作品)。

还有两组则大胆发挥创意,分别从场地历史与孔子文化、基于现在学生需求的创意设计两个视角入手,对中庭进行大改造。

校园物候观测与乡土植物认知

我们向全校的老师同学发出邀请,举行方案听证会,接受来自各方的质疑与拍砖,以待接下来改进设计。

在方案听证会的最后,王校长说:我负责筹钱,你们负责“搬砖”。这大概是同学们听到的最朴素最美的“情话”了。

再次回归课堂学习,黄彬凌老师《从语文教材走向校园文化建设》讲座;刘心怡老师《人居环境与落叶艺术》讲座;张瑞涵同学《北大培文济宁实验中学西门花园营造》全过程分享;谭羚迪老师《燕园的四季:从观察到保护》讲座;姚远老师《乡土中国》读书分享会;黄彬凌老师《乡村实践与乡村振兴》讲座。知行合一,学以致用。

实验中学营造社骨干张瑞涵同学分享会

讲座与读书会现场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郁达夫《故都的秋》(《语文》必修·上册 P106-108)

在设计工作坊的同时,落叶艺术小分队也展开了行动,收集校园的落叶与废弃材料制作艺术装置。

校园物候观测与乡土植物认知

该装置用秋叶搭建出一个小的屋顶,檐下悬挂着中国传统风格的纸灯笼,檐角四个角铃学习了中国传统建筑檐铃的做法,试图构建出一个独特的檐下空间。

不同的植物代表着四个季节,四个檐铃又与灯笼的四个面的秋叶画相呼应,当灯笼随风旋转的时候,便代表着四季轮回,一年又一年,我们在这个小花园里,和岁月一起成长。

校园物候观测与乡土植物认知

该装置以废弃灯管泡沫包装制作的三角结构作为支撑,打造出一个独特的落叶观赏空间。作为唯一的“参与式”装置,我们以“躺”这样一个放松的姿态吸引大家体验并获得对于秋日和落叶最独特的感受。两种废弃材料以巧妙的方式结合,呈现出新的价值。对于同学们而言,白色的格网更如同两点一线的高中生活,然而透过所有的规则和压力,却能看到天空、希望和梦想。

作为本次展览中体量最大的秋叶装置,我们克服了很多受力和结构上的困难,综合运用了多学科知识,也让同学们第一次和校园中的工人师傅沟通交流、获取材料,制作过程本身也成为了特殊体验的一部分,记录进他们高中生活的记忆册里,埋下一颗有关未来的种子,传达新的理念与态度。

同学A:

弄作品不是最难的,最难的是邀请老师们来了解我们的思路和作品,并对我们的设计提出意见和建议。我们为了能够让更多的老师来参加活动,想了很多办法。我也第一次发现沟通真的很重要。

同学B:

我们访谈到了一些老教师,他们全盘否定了我们的中庭改造计划,他们说不用改。我们就想换一个地方,可在访谈中,校领导无奈地摊着手,说没法换,现实不允许:如果换了,会污染水源、地下管线很多施工不安全、专项资金还到不了。所以我们又转回了原点,向现实妥协,但妥协有度,敢于向梦想的方向前进,敢于挑战“现实”的威严。迈出去,再走得远一些。

同学C:

我认识到了什么叫做家乡,什么叫做社区,以及如何与人沟通合作。作为访谈组的一员,我去调查了许多老师与同学,了解了许多校园里的文化。你知道吗?教学楼中庭的花园是在2001年建成的,孔子像是由许多同学冒着大太阳一起刷成绿色的;你知道吗?花园具有“一山、一水、一圣人”的主题;让我更为惊喜的是发现这里曾经是一片红薯地与麦田,后改为操场,时间飞逝,到如今已变成教学楼与中庭。

在这次活动中,我们经历过失败,我们曾想过要去放弃,但无论多么困难,我们还是会去努力,结果不重要,重要的是过程。

同学D:

访谈,这对于我来说的确是项挑战,我并不擅长和陌生人说话,在说话时可能会心跳加快、结巴,但这次活动之后,我学会战胜自己。做模型,一开始我总是融入不进去,就在一旁待着,但后来加入进去,发现果然合作才能成功,我们完美地完成了模型,晚上进行了晚会,所有的模型都被展示,看着我们的模型,我心里很开心。

同学E:

我所在的组全程都是测绘,似乎我与测绘有什么“命中注定”......,但尝试过后发现,测绘真的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事情。

测绘对数据的要求非常严格,我们难免会出现错误,重复修改。从数据到绘图,那一张图长约2米,宽约1.5米,可见工程量之大,但我们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了绘图,这之中有着多少次修正,收获的经验也更是丰富。测绘并不仅仅是测量绘图这么简单,我们还需要计算这一年里的降水量,谁会?在向他人(复旦附中高二学长)学习怎样计算的时候自己也得到了提升。还有对植物进行分类,我那时知道的植物绝不超过十种,经历了这次,我认识了很多植物,这其中是收获知识与欢乐的过程。

期待在来年的夏日,灿烂的阳光下,会有一群大汗淋漓却不知疲倦的我们,让教学楼中庭焕然一新。

同学F:

虽然两天都没上“正课”,但是其收获远甚。我们充满干劲,访谈、测绘、设计。但经过我们对社会辩证关系与人际心理矛盾的分析之后,发现不同的人有不同看法,最后得出结论:可以改造的地方微乎其微。我们面临两个选择,一是将改造进行到底,二是更换场地。其实一开始我们犯了一个错误,没有质疑为什么要改造中庭这块场地。经过思想斗争后,我们决定换场地,但是又经过一波分析考察之后,发现另一个地方更不可以改造,所以又回到了原地,真可谓是一波三折啊!

同学G:

我知晓了樱花叶子的特点,也了解了玉兰及其他一些植物的习性特征,更重要的是,我学会观察生活、发现问题。对中庭提出了许多的改造建议,也在讨论中否决了大多提议,在反复提出和否定建议中,我学会了思考问题并考虑到解决方案的利弊影响。

同学H:

我们组选择了中庭改造组其中的访谈组。在一开始时,我们组并不知道什么叫“结构式访谈”,也不知道怎么问被访谈者问题。于是将结构性访谈做成了非结构性访谈,也就是不列提纲,和被访谈者随机聊天来收集信息。在第一次访谈结束后,老师仔细的纠正了我们的错误,也让我清晰的认识到了结构性访谈与非结构性访谈的区别和访谈方式。

之后中庭改造遇到了一个巨大的难题——人们相互的矛盾。比如有人想近距离看鱼,有人却觉得应该加上护栏;有人认为柳树很有意境,有人认为柳絮和柳油不卫生不美观。种种矛盾的想法使我们换了一个场地,但由于管道问题,最终又换了回来,这时,我才清晰的认识到,要想做好一件事,必须要放弃兼顾选择多数。正所谓“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我们不可能在改造时照顾到所有人。

改造方案已经出来了,我期待着暑假的施工,让我学到更多东西!

未完待续……

指导老师

黄彬凌:毕业于北京大学,曾任北大校园公益营建社创社社长、北大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校园营造与学生自我教育,草图营造联合创始人。

谭羚迪:北京大学化学学士,欧洲海洋环境与资源项目硕士,山水自然保护中心项目官员,曾参与北京城市湿地恢复项目、自然观察公民科学项目,研究方向为城市生物多样性和环境教育。

袁振宇:毕业于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曾任北大校园公益营建社创社理事长,草图营造联合创始人。

陈书意:毕业于山东大学建筑系,曾任山东大学校园营造社创社社长,草图营造事业合伙人。

曹佳宁:北大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研究生,曾任北大校园公益营建社团支书。

刘心怡:北大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研究生,北大校园公益营建社全国联盟事务负责人。

姚远:北京大学法学院本科生。

特别鸣谢:复旦附中上海青浦分校高二年级的部分师生们参与工作坊,共同完成本次成果。

也欢迎各位老师、校友在文末留言,给中庭花园改造完善提建议!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济宁市实验中学

设计:周子琪(实习)

编辑:周 丹

主编:吴海涛

版权声明: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站《原创》内容,违者将追究其法律责任。本站文章内容,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修改或者删除处理。

相关课程:

编辑推荐

热门文章

本站访客: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