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in
首页 > 热门文章 > 初中相关

《水浒》又被送上风口浪尖!现在的教育到底是什么情况?

2023-03-23 00:00:37

作者:钟亦可

谁也没想到,《水浒传》竟然有被网友送上风口浪尖的一天。


什么情况?


原来,是有网民在浙江省政府网站“浙江省民呼我为”统一平台上措辞激烈地留言建议,应将《水浒传》从中小学课文和课外读物中删除。


该网民列举的理由包括,书中不仅丑化女性,而且三观败坏;武松、晁盖之流是“彻头彻尾的人渣”,而让宋江、李逵之流善终则是“在歌颂滥杀无辜的恶行”,中小学不能给此类“毒小说”做推广宣传。


这一建议随即引发诸多争议,更是引得浙江省教育厅亲自下场回应。而该回应也被网友纷纷点赞,被大家夸作“有水平”。


▽上下滑动图片,查看回应全文▽



所以,《水浒传》究竟是什么情况?该不该被移出语文课本?


《水浒传》该不该移出语文课本?


事实上,这个话题并不新鲜。


《水浒传》里的故事是否适合被放在中学课本中这件事,早在十几年前就引发过一场网络争议。


2010年,央视百家讲坛“《水浒传》的成书过程”的主讲人、首都师范大学教授侯会曾在博客上撰文,认为“拳打镇关西”描写血腥,相关章回应当被“踢出”语文课本。这里的“拳打镇关西”指的正是《水浒传》里的第三回《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图/《羊城晚报》


仔细盘点,《水浒传》里不少经典章回都曾出现在课文中,譬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武松醉打蒋门神》《武松打虎》《智取生辰纲》等。但收入最早也最为典型的一篇,当属《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自20世纪50年代起,就被编进了中学课本。


单从故事本身来看,《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并没有太大问题,引发争议的是原著中对鲁智深三拳打死“镇关西”的文字描写,被指有“血腥暴力”“误导青少年”之嫌。


原著里,鲁智深第一拳就打得“镇关西”的脸“似开了个油酱铺”,第二拳下去“似开了个彩帛铺”,待到第三拳来,“却似做了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磬儿、钹儿、铙儿一齐响”。


鲁智深虽只打了这三拳,但原著中三拳描写下来仅用了232个字,其中还囊括了二人的心理活动描写,堪称是生动逼真、活灵活现,视觉冲击力和想象力都发挥到了极致,施耐庵的文字艺术造诣由此可见一斑。



这也是浙江省教育厅在回应中所提到的,“《水浒》文学价值巨大”的原因所在。


该书使用了15种创新的文法,例如倒插法、夹叙法、弄引法等,这些写作手法至今也常常能在文学作品里看到。中小学生们通过阅读,可以从文本的语言、人物塑造和情节设计等方面赏析作品,能够提升语言技能和鉴赏水平。


但侯会教授此前却表示,《鲁提辖》一文无非是描写一个杀人场面,尽管血淋淋的内容被生动的比喻、花团锦簇的文字所掩饰,但丝毫不能改变一个生命当场陨灭的残酷现实。



2016年,《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被悄悄地移出了语文课本,取而代之的是《智取生辰纲》。众所周知,《智取生辰纲》讲的是晁盖等江湖义士假扮成行路商人,通过下蒙汗药来骗取贪官不义之财的故事。


这一章回虽没有了血腥暴力的元素,却仍然被人诟病“缺乏法治精神”。不止如此,还有许多批评者认为,《智取生辰纲》这个故事逻辑不通,漏洞百出,从价值取向上看,甚至不如被拿下的《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除此之外,《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武松醉打蒋门神》也被批评“血腥内容过多,不宜编入中学课本,供辨别能力不完整的中学生学习”。


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以最为耳熟能详的《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为例。这一回讲的是“镇关西”郑屠强娶民女金翠莲做妾,始乱终弃,鲁智深吃酒时恰好听得此消息,当即决定为金老父女出头。他不止慷慨解囊助其脱离虎口,更是在送走二人后,只身前去教训“镇关西”,可谓是既有嫉恶如仇的侠义品性,又有粗中有细的胆识谋略。



支持者看到了鲁智深的侠义与谋略,而反对者则声称鲁智深有严重的性格缺陷,脾气暴躁、姿态蛮横,担心学生看了会纷纷效仿,将同学当作“镇关西”来打。


对此,评论人西坡曾表示,从现代社会文明规则出发考虑,鲁达和晁盖一伙都不符合程序正义。毕竟,上街打人和组团行骗都是违反法治的行为。


但这能成为将《水浒传》拒之门外的理由吗?


正视经典作品的时代局限性


有观点将此类教材争议统称为“教材洁癖”,指坚持孩子所接触的教材必须要保证绝对的纯洁性和正面性。



但这一点显然是无法实现的。


倘若真的按此标尺来衡量,那么现今主流推崇的大部分世界名著,恐怕都不合适青少年阅读:《西游记》包含“妖魔鬼怪”,有悖科学;《红楼梦》涉及“情情爱爱”,容易助推早恋;《少年维特的烦恼》疑似“鼓励青少年自杀”;《呼啸山庄》主打“复仇”,导向不良……如此细细纠之、“精筛细选”,恐怕大部分的名著都要被迫“下架”。


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张光芒认为,鲁智深的暴力,应该放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去认识,在封建社会里社会秩序完全扭曲的情况下,他的暴力有其合理性。正是在这个基础上,他的侠义精神才成为值得称颂的价值观。


每个时代都有其不可摆脱的历史局限性,固然不可避免地存在落后性,但同样也能够帮助后人更好地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和文化风貌。任何脱离时代去谈价值观的批判都是片面的,只有正视经典作品中的时代局限性,才能够辩证地、公允地评价一部作品真正的价值和历史地位。



《论语·述而》篇有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读书也是同理。


正如浙江省教育厅对“删除《水浒传》课文”给出的回应,《水浒传》一个是批判性阅读的好载体,《水浒传》价值取向与现代文明不合拍的部分,也是阅读中不可回避的问题。


不能一味地强调其经典性而忽略对学生困惑的引导,也不能因为其充斥“暴力”等元素就因噎废食,一“禁”了之。应该让学生理解中国古典小说中的“精华”和“糟粕”,要以理性的态度来解读它,通过解读,实现解“毒”。


批判性思维,是帮助青少年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思维工具。正所谓,读书不只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读到昔日英雄落草为寇,不仅要看到落草为寇的表象,更要看到为什么会落草为寇的本质,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剔除“不干净的杂质”,试图给孩子营造一个不真实的完美世界。


原成都七中语文教研组组长黄明勇也认为,《水浒传》对生命关怀的忽视,只能说是从一个审美断面上看,把其中的杀人场面拿出来单独讨论,其实就是断章取义。统观全文,“惩恶扬善”恰恰才是《水浒传》要表现的主题。尤其在日常的教学中,引导才是关键,“我们不能给学生营造一个虚假伪善的世界”。



家庭教育专家万永华表示,由于作者时代的局限性和主题叙述的限制,不能苛求课文在每方面都很完美。“文字是中立的,教导与接受才是关键”,如果把问题都推到课文上,这其实是在推卸社会教育的责任。


教育孩子不能依赖社会兜底


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传出有家长要求“取缔××”“下架××”的新闻。


从本质而言,这些言论无疑都是在向社会让渡家庭教育本该承担起来的责任,以爱之名,行不负责之事。



譬如有人看了《狂飙》后,认为“《狂飙》会让孩子学坏”;有家长在陪孩子看完《中国奇谭》后发出三连灵魂质问,“孩子第一集就被吓哭了,这是拍给孩子看的吗?这有什么教育意义?讽刺社会,是教育孩子从小就厌世吗?”



甚至有家长因此而举报《中国奇谭》,他们却从未思考过,父母在孩子认知世界的过程中,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才是合格?是积极引导孩子大胆展开想象,理性看待事物不同的两面,还是一言不合就拿起“举报”的利剑,将外部的不利因素通通斩断?


炮轰《中国奇谭》的家长言论


长久以来,部分家长习惯于把自己对孩子培养教育的失败,归罪于这些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认为外部环境的影响是孩子走向不良歧路的根本原因。


实际上,与其说书本和动画影响孩子,毋宁说,这些外部的环境影响都不如家庭的言传身教来得重要。


更何况,每个时代其实都有属于那个时代的所谓“毒小说”,譬如80年代的“三厅”,90年代的“网吧”,和00年代的“游戏”。时代在不断变革,青少年的娱乐设施同样也在不断翻新,家长一味地从外部环境去找“毒害”孩子的根源,无非是从“毒小说”到“毒动画”再到“毒游戏”的责任转移罢了。


图/《光明日报-教育家》


尤其对于将这些书籍、影视剧、游戏当作打发孩子自娱自乐工具的家长而言,长期在孩子认知世界的教育引导中缺席,一旦出事,就开始将责任转嫁给外部环境,撇清自己。


我们需要看到的是,近两年来,家庭教育从家事上升为国事已成为我国未成年人司法保护的一个明显趋势。


2022年全国“两会”上,“两高”报告更是提出了要让“依法带娃”成为家长必修课,通过法律让父母树立起家庭是第一个课堂、家长是第一任老师的责任意识,承担起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从2022年1月1日起施行的《家庭教育促进法》也可以体现这一司法倾向。


微信公众号“最高人民法院”


诚然,未成年人的成长需要社会和国家和合力呵护,但未成年人的保护不能依赖于国家和社会兜底,更需要家庭在其中承担起主体责任。


只有家长多多参与到孩子认知世界的引导教育中,积极履行监护人责任,才是呵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应有之义。

版权声明: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站《原创》内容,违者将追究其法律责任。本站文章内容,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修改或者删除处理。

相关课程:

编辑推荐

热门文章

本站访客:826